發布時間:2021.07.08瀏覽次數:
我國是塑料制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天使用塑料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巨大的消耗量以及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使社會各界對塑料污染治理普遍關注。
塑料作為成本低、使用便利、加工制造方便、質量輕、用途廣的材料,曾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成功的材料之一”。
但也正因為這些優勢,塑料在人類生活中的需求和產量驚人地龐大,大多數塑料還是作為使用壽命極短的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巨大且被隨意丟棄的塑料垃圾,慢慢成為了人類難以處理的環境問題。
目前,塑料污染已成為全球范圍內最值得重視的環境問題之一。由此引發的海洋垃圾污染也同樣嚴重,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塑料垃圾進入海中難以降解,嚴重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針對全球塑料污染的嚴峻形勢,“限塑”逐漸成為全球共識,各國紛紛制定出臺了“禁塑”“限塑”令。
2017 年,澳大利亞政府通過了昆士蘭減少廢物和回收修正案,規定除了在運輸易腐食物中使用的薄膜袋之外,禁止零售商分發塑料袋。
2018年6月初,繼全面禁止塑料袋后,肯尼亞政府宣布將在 2020年6月5日前,在指定“保護區域”對所有一次性塑料用品實施禁令。
2018年10月,英國提出將于2020年4月開始實施對那些制造或進口可再生材料含量低于30%的塑料包裝者征收新稅的措施。
2020年1月1日,法國通過《能源轉型促進綠色增長法》的禁塑部分法令。新法案對禁用一次性塑料產品、減輕塑料污染等提出了量化目標,對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產品規劃了路線圖。
2020年3月11日,歐盟委員會通過新版《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將塑料作為7個關鍵領域之一,對包裝、建筑材料和車輛等關鍵產品的塑料回收含量和廢物減少措施制定強制性要求。
2020年6月30日,韓國環境署發布塑料限制新令,實行對廢塑料的進口限制。
2020年7月1日,日本開始實施有償提供塑料袋的規定,要求所有零售商店在提供塑料袋時都須收費,塑料袋的價格由商家自行決定。
除單一國家外,聯合國和許多國際組織也都紛紛提出了“禁塑”“限塑”的號召。
聯合國環境大會在其四屆會議中均針對塑料廢物和海洋微塑料形成會議決議。
從第一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中強調塑料制品污染預防原則的重要性,到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鼓勵減少不必要的塑料生產和使用,國際社會對塑料廢物,特別是海洋微塑料和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在2019年3月舉辦的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各國審議并通過關于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治理一次性塑料制品污染兩項直接針對塑料廢物問題的決議,標志著國際社會在塑料廢物問題上逐步采取切實行動、推動全球性合作的決心,也為各國進一步開展塑料廢物治理指明了方向。
2015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峰會的共同聲明中提及了塑料廢物問題,提出盡可能減少塑料廢物的排放,并探討了開展回收的必要性。
2019年12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綠色供應鏈合作網絡會議提出了“藍色市民”倡議,號召每位市民要崇尚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自覺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進而減輕海洋垃圾及塑料污染。
我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有計劃、按步驟地開始“限塑”。
1991年1月,國家經貿委發布《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規定2000年底前全面禁止生產和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飲具,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限制塑料制品使用的政策。
200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決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標志著我國“限塑令”正式出臺。
2012年2月, 工信部在《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發展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SS)可降解塑料。2013年2月,國家發改委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3年修正)》中將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產品開發、生產與應用列為鼓勵類。
近幾年,我國加快推進“限塑”政策出臺。
2017年11月,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在《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材料應用比例要提高到50%;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
為保證限塑令中2020年目標如期完成,同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推進“限塑令”的順利實施。
雖然我國還沒有出臺更嚴格的“禁塑令”,但各地方政府已經在有序推進“限塑令”的“升級版”。
《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定》12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飲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從“限塑”到“禁塑”,還有多遠
隨著公眾對環保意識的深入,多數公眾表示支持國家“禁塑”政策實施,并愿意為此作出改變。但也有人提出疑問:“只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禁止使用塑料杯、塑料蓋,是不是一種‘假環保、真形式’?”“塑料不環保,使用其替代品紙也要消耗木材,是不是更加不環保?”。
“用紙吸管喝奶茶快樂會減少”
2020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又稱新“限塑令”)規定:到2020年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0年年底,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
根據“新限塑令”,自2021年1月1日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已在全國范圍內禁止使用。不少吸管生產商和奶茶、飲品店商家積極響應,推出紙吸管、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供消費者選用。但很多消費者表示,“紙吸管口感不好”“紙吸管容易泡軟,不好用”“很多商店都不提供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等。
不少網友指出,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后,存在“‘禁塑’后超市塑料袋使用不減反增”“禁塑效果不佳”“禁塑料吸管不禁塑料杯”“紙吸管影響飲品口感”等問題。對此,專家表示,轉型都有“陣痛期”,但行業主管部門和機構在推進“限塑”政策時,不能僅通過禁令推進改革,應該從更細節處入手通盤考慮,推動“限塑”政策進一步走向深入。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副教授曹淑艷今年年初曾帶領團隊對我國農村居民塑料袋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394個,73.2%的家庭去年單獨購買過塑料袋。曹淑艷指出,薄膜塑料袋是“限塑”的長期難點領域,收費雖然可以顯著減少塑料袋使用,不過卻存在效應“退坡”問題;而大型超市的線上業務多傾向于免費提供塑料袋,以吸引與黏住客戶。“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管理機制上進一步突破。”
“吸管換了,但杯蓋、杯子還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材料”
“限塑”不能成為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
現在進入餐飲行業里,塑料杯、塑料蓋的使用非常普遍,正如網友所言,“吸管換了,但杯蓋、杯子還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材料”。這樣的“環保”,讓不少網友懷疑部分餐飲店鋪的環保行動實際上是一種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
對此,受訪專家表示,近年來國內可降解塑料技術雖然取得突破,但仍然存在成本和物理特性有待提高的問題。以可降解塑料袋為例,這種塑料袋生產成本高,相比不可降解塑料袋更易損,很多外賣員在配送食品時常會叮囑商家“多套幾個袋子”,結果造成實質上的浪費。專家認為,現階段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還難以退出市場,這也是我國尚未全面“禁塑”的原因。同樣,在全球范圍內,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徹底“禁塑”。
除了餐飲行業,在電商、快遞和外賣領域,塑料制品的使用也非常廣泛。新“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在塑料污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目前電商快遞企業、品牌商戶正在與上游包裝供應企業合作,共同推動行業可持續生態鏈建設,探索推動可循環快遞包裝的應用,并向全國規?;瘧冒l展。部分外賣平臺也在研究制定外賣環保包裝推薦名錄,探索塑料餐盒的規?;袌龌厥章窂?。”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凱介紹。
趙凱表示,今后電商、快遞企業可以從倉儲、包裝、運輸、末端配送等環節入手推廣可循環包裝、免膠帶紙箱、瘦身膠帶、全生物降解袋等,減少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塑料編織袋、塑料膠帶等,并逐步擴大可循環快遞包裝使用范圍。“外賣平臺可以從源頭減量、包裝升級以及下游的回收分類與循環利用推動外賣一次性塑料包裝減量,還可以免費投放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引導平臺商戶使用生物降解包裝,通過回饋綠色能量引導用戶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并加強多方合作,探索外賣塑料餐盒的分類回收模式。”
無紡布、紙、竹木可以作為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
“限塑”不能“一刀切”,可降解塑料并非絕對環保
專家表示,經過100多年的生產實踐,塑料制品已經深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塑料生產之初是為了方便使用,因此在“限塑”的同時,也要注意研發生產新的環保、無污染的替代品供消費者選用。
據統計,在2020年年底“限塑”階段性目標涉及的相關地區零售、餐飲領域中,塑料制品的年消費量約30萬噸。
不過,張麗君也指出,并非所有的塑料制品都要限制使用。“一次性使用的特點就是方便,但是一次性使用也要看必要性。用于輸液打針等醫療場景的一次性用品關乎生命安全,是必要的,但一次性餐具顯然就沒有必要了。”
在包裝領域,塑料制品的使用很普遍。中國出口商品包裝研究所所長郭振梅指出,隨著“限塑令”的推廣應用,部分塑料包裝可以通過減量化設計、選用替代品等方式來逐步減少塑料使用量。
“目前包裝領域中許多新材料、新容器的研發可以減少傳統塑料的使用量,達到減量化、輕量化的目的,從而對‘限塑’起到技術層面的支撐作用。例如利樂公司研發的‘利樂峰’包裝,其塑料薄膜和開蓋均由甘蔗提取物聚合而成,整個包裝的可再生原料比和碳足跡都比普通包裝優越;京東、蘇寧等企業近些年也紛紛推出可循環快遞包裝箱,通過產品研發技術和回收管理制度的改進,逐步替代傳統塑料包裝袋。”
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出現被視為應對塑料污染,特別是解決一次性吸管等塑料食品接觸材料環境污染問題的利器。我國生物降解食品接觸材料行業面臨良好的發展前景,但部分公眾和行業對生物降解塑料的概念理解并不清晰。
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盧倩強調,某種塑料是否會完全生物降解,受結晶度、添加劑、微生物、溫度、時間長短等多種因素影響。“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許多降解塑料不僅無法實現完全的生物降解,還可能給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例如降解成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梢?,生物降解塑料并不是解決塑料污染的靈丹妙藥,負責任的使用才能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對于公眾關心的替代品價格成本問題,行業專家表示,目前塑料制品的替代產品尚處于產業發展前期階段,規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發、設備和試驗投入,相對成本較高。
隨著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進,相信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全產業將對環境友好型材料達成共識,市場需求量和生產規模會越來越大,替代產品的生產成本會越來越低,相關制品的價格也有望變得越來越便宜。
上一篇:福州試點生活垃圾誤時付費投放
下一篇 : 環衛產業系列觀察之開篇——一個被“低估”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