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7瀏覽次數:
依據國家公開的建成區面積、城鄉垃圾清運、公廁數量、綠化面積等基礎數據測算,以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清運、公廁保潔、綠化管養為核心的環衛市場需求規模,在“十三五”保持穩步增長,從2016年的2370億擴大至2900萬,增長1.2倍,年均復合增長5.2%。但這并非真實的市場規模,據市場招采數據推算,2020年我國環衛市場化率約為45%,實際市場規模約為1300億。雖然相較較為成熟的水務、固廢終端處置行業將近60%的市場化率,環衛市場化進程相對滯后,但較2016年僅20%的市場化率而言,“十三五”期間環衛市場化規模從475億增長至1300億,年均復合增長28.8%,屬于環保產業的后起之秀,仍處于市場化加速推進期、行業加速成長前期。
事實上,環衛行業是一個長期被低估的行業,在現有環保產業版圖中也仍處于邊緣地帶,啟迪桑德、北控集團等環保產業上市公司大舉進入環衛市場的時點也是在“十三五”后期,也由此拉升了環衛市場熱度。環衛行業相對“非主流”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非政府治理剛需,政策驅動力尚未成勢力。十二五、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污染治理攻堅期、關鍵期,政府治理重點在于污染末端治理,污水廠、垃圾焚燒處理廠等終端治理設施建設是拉動該時期環保領域固定資產投資強勢增長的主要原因,也是政府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職能的主要抓手。
其二,市場體系不健全,項目極度分散特點突出。由于屬于公益服務類事業單位,環衛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進程較為緩慢,是自2012年以來中央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行動的“后方區域”,至今仍然存在相當一部分地區未能實現環衛行業管辦分離,環衛業務市場化采購體系尚未建立健全。而在已初步完成市場化改革的地區當中,市、區縣、鎮街分散治理,缺少系統治理與統籌安排,缺乏合理的定額標準與完善的價格體系,導致采購主體多元、采購需求分散,短周期、小項目充斥市場。
其三,勞動力密集型特點突出,業務吸引力不足。除外部因素外,傳統環衛產業細分領域多屬于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且業務形態較為低端,管理要素與終端治理業務差異大,勞動力管理和成本控制要求高,業態基礎、品牌附加值低是導致環保產業龍頭,尤其是大型央企、國企市場動作不積極的主觀原因。
隨著終端治理市場空間收窄,環保龍頭企業尋找持續增長路徑背景之下,具有市場化增量空間大,存量市場競爭分散、整合空間大,業務收入穩定、抗周期性強三大特點的環衛行業成為各家爭相進入的新賽道。
對于環衛產業發展的正向預期,主要來自于環境治理重點轉變、政府體制改革深化及城市服務需求升級所帶來的利好影響。
首先,以固廢治理為代表,我國環境治理重點正由末端治污向源頭減量化、分類治理資源化轉變。全面推行垃圾分類系統建設將成為推動環衛產業,尤其是垃圾收集轉運細分市場發展的重要政策驅動力。雖然2000年住建部就已發布《關于公布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通知》,但到2019才真正進入我國垃圾分類的“元年”,時年6月,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預計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類的運營市場規模將達到234億元/年,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的運營市場規模將超900億元/年。
其次,事業單位轉企改革進入尾聲,以環境衛生為基礎的城市服務市場化體系日益建立健全。2021年是全國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收官之年,事業單位企業化發展意味著政府服務市場化采購或采取PPP等多種市場化模式將成為主流。依據我國城鎮化率提升戰略目標,結合“十四五”人口、人均垃圾產生量等關鍵影響因素預測,預期我國環衛需求規模將保持4.5%年均復合增長率,總體規模超3600億。同時,參考美國等發達國家60-70%的環衛市場化率,預期到2025年我國市場化率將達到70%,帶動市場化規模增長超千億,達到2500億,年均復合增長率近9%。
與此同時,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入更高階段,社會發展主要矛盾轉變,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地位日益凸顯,城市環境治理從保障性需求向改善性需求升級,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精細化數字化管理等逐步成為城市治理新方向,由此帶來的不僅是政府環衛支出擴大的正向預期,還潛藏著環衛業務多元化、業務邊界外拓的市場信號,公路、水面清掃保潔、公建物業、路燈等城市“家具”管養、智慧環衛系統服務等多元需求在近年服務采購項目中初見端倪,成為采購需求由基礎環衛向“環衛+”城市服務一體化轉變的有力證明。
在城市治理現代化和垃圾全生命周期治理兩條主線作用之下,環衛產業已然今非昔比,環保產業龍頭、環衛裝備制造翹楚、甚至是物業領軍企業都在爭相入局,競爭格局在市場邊界擴大的同時正在發生震蕩式變動。
在此時局之下,我們認為“十四五”時期環衛產業面臨以下七大發展趨勢:
趨勢一:區域市場梯級演進,發達城市引領市場升級。
趨勢二:單體環衛項目金額不斷加大,服務需求一體化、綜合化、長效化趨向已現。
趨勢三:機械化覆蓋率和機械化效率雙提升,行業總體盈利水平有望進一步提高。
趨勢四:城市環衛系統“硬件”升級與政府采購模式轉變,驅動行業呈現重資產化趨勢。
趨勢五:市場競爭加速白熱化,多元主體跨界入局,物業企業成為新晉強勢競爭者。
趨勢六:行業集中度下降僅為過渡狀態,馬太效應作用下將加快市場向腰部和頭部集中。
趨勢七:服務為本,以運營品質、成本控制、科技賦能為核心的競爭壁壘日益強化。
我們認為“十四五”時期既是環衛產業市場化紅利加速釋放期,也是觀望企業大舉進入的最后窗口期。動蕩之下,必然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后續將圍繞環衛產業發展七大趨勢,逐一詳解趨勢所指與走向所在,以行業洞察助力產業發展。
上一篇:從“限塑”到“禁塑” 還有多遠
下一篇 : 垃圾治理的多維性